In this article, I write about the philosophy, materials and technique of my work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online magazine Twelve frames of light and shadow 十二帧的光影 in July, 2020.

将一种存在生长成另一种样子
解构意想的必然
结构全新的意义
填写诗意的诠释
视觉或是文本空间
在留白的那部分
你听见了吗?
不同介质的灵魂正在帆布上激烈的对话
这就是混合媒体艺术(Mixed Media Art)作品的魅力所在。近些年,这种“将平凡(的物料)变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热爱并着力探索——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多线性关系又多了更广阔的想象创作空间。
这一期邀请了旅美多年的华人混和媒体艺术家蒋贞蕾 (Zelene Jiang Schlosberg),为我们带来她多次参展的艺术作品,带领大家进入新的“十二帧”艺术领域。这位原本以写作见长的才女,在人生的机缘巧合下,发现混合媒体中生命力的延展和自己人生际遇的契合,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创作。也许是前三十年的厚积带来了如今的薄发,着手创作后,作品即被邀请参加全球各国的艺术展,有不少已经被爱好者购买收藏。
认识贞蕾快二十年,她一如既往的恬淡和温暖,在她的作品和文字里总能给我力量。
岁月未曾改变她什么,她改变了我们读解岁月的模样。
永之野
木心说,“有时,人生不如一句陶渊明”。我说,走遍千山万水,我时时心心念念的也许不过古城永州的小石潭。我喜水,水透明,水轻盈。不过我不喜江河大海的崇高悲壮,独喜那在悠远的南方石潭里的水。怎么说呢,千年前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这样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在那样的地方,我定可以呆坐很久很久,只看鱼,只看青苔,只看水草,只看小昆虫,只看光影变化,忘记了时光。入了我的作品,它们就是或摇曳或紧绷的线,就是或散漫或撕裂的帆布片儿,又或是零零星星的小铁钉。光可以从表面穿梭进去,与这些物件们一起呼吸。
物件
石头,是祖辈们丢下的记忆风化而成。散落河边,散落石潭,散落街道。有痛苦的记忆,就有痛苦的石头。有甜美的记忆,就有甜美的石头。有忧伤的记忆,就有忧伤的石头。物都是记忆,比如钉子,比如枯木。我收集物。我端详着它们,我捏拿着它们,我体会它们的情感。然后我把它们放进了我的作品。有时,我把它们挂起来;有时,我把它们粘贴在表面;有时我把它们钉了进去。物们规规矩矩地又七倒东歪。
而线,是情感;线,是自由。线奔跑着,呼吸着,自由自在地,跌跌撞撞地。线,练习着写中国的书法。线把记忆缠绕联结进去,线又把当下缠绕记录出来。我写着线,线也写着我。
敞开
2007年,我在阿姆斯特丹有幸赶上了对梵高作品的较为全面的展览。包括流落在海外的很多作品都回到梵高的故乡展览了。我观时震撼之极,因为梵高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从作品中一览无余。那时我体触到艺术是透明的,是敞开,由内向外。
敞开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敞开的过程你也在虚构一个个的存在。剪开,撕裂,缠绕,对抗着地球引力,帆布敞开了自己,展示着过程,层次和运动的轨迹。我凝视着它们的存在,它们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乎是苦痛着的,又似乎是释然着的。它们隐晦不言。
我想要一个山水,如郭熙所言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
编辑:小 歌
Comments